北京協和醫(yī)院趙玉沛院士團隊為胰腺腫瘤規(guī)范化治療提供新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yī)院教授趙玉沛團隊在《Annals of Surgery》上發(fā)表論著,回顧性比較了454例胰腺實性假乳頭狀腫瘤(SPN)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或局部切除手術后的預后情況,并通過橫斷面調查展現了SPN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據悉,這是國際上較大宗、單中心、外科診治的SPN隊列,有力提升了全世界對這種疾病的認知水平,并為規(guī)范化治療提供參考證據。
研究背景
SPN是一種低級別惡性腫瘤。該腫瘤由黏附性差的上皮細胞構成,結構上表現為實性、假乳頭狀結構,且并無特異性胰腺上皮分化。大部分SPN臨床無明顯癥狀,一般為影像學檢查偶見。部分病例中可表現為非特異性癥狀,如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厭食、疼痛等。腫物較大者可因腫瘤自發(fā)出血而導致急腹癥。腫瘤標志物正常,因此對于診斷無幫助。
目前外科臨床針對SPN有兩種療法:一是根治性胰腺切除加胰周淋巴結清掃,二是局部切除術。關于這兩種療法的適應癥和優(yōu)劣性,學界尚有較大爭議。
研究過程
北京協和醫(yī)院趙玉沛院士團隊回顧了北京協和醫(yī)院基本外科20年間收治的454例SPN患者診療數據。其中其中18.5%為男性,81.5%為女性,平均年齡31歲,15.9%的患者未成年,36.6%患者未婚。研究的中位隨訪時間為66個月,394例患者規(guī)律隨訪。
總的來說,61.3%的患者沒有任何癥狀。腫瘤大小為5.38±3.70厘米;83.4%為實性囊性腫瘤,40.1%為鈣化。局部切除、遠端胰切除術伴或不伴脾切除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伴和不伴幽門保留的比例分別為29.7%、28.9%或22.9%和11%或6.8%。多年來,從開放手術到微創(chuàng)手術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在所有外科手術中,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2至4級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高達32.3%),而遠端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的發(fā)生率為6.7%(P<0.001)。
研究結果
在組織病理學方面,組織侵襲、神經侵襲、癌性微血管栓塞、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分別出現在16.5%、2.2%、0.7%、2.0%和3.1%的患者中。60名患者失訪。390名接受切除的患者中有16人(4.1%)在手術后出現局部復發(fā)或遠處轉移??偣灿?61名患者接受了電話調查。近80%的患者聲稱他們的生活質量在手術后沒有受到顯著影響;然而,其余20%的患者在術后3-6年的隨訪中抱怨生活質量較低。沒有任何臨床病理因素能夠可靠地預測切除后的臨床復發(fā)或轉移。在至少兩個腫瘤樣本中,共檢測到28個驅動基因發(fā)生突變,前三個頻繁突變的基因是CTNNB1、ATRNL1和MUC16。
上述數據提示,SPN術后預后好,局部切除術可達到根治性手術的相似腫瘤學效果,術后復發(fā)率、轉移率均無明顯差異。保留胰腺功能的局部切除術應成為SPN的優(yōu)選術式,絕大多數患者無需清掃淋巴結。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容,聯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