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胰腺癌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有了新策略
胰腺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不到10%。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郝繼輝教授團隊經(jīng)多年研究,證明抑癌基因EHF在趨化因子受體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浸潤中的抑制作用,以及硝呋莫司能夠提高EHF的表達,抑制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浸潤和招募,進一步提高胰腺癌在化療和免疫治療中的敏感性,為胰腺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近日,該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國際消化系統(tǒng)雜志《胃腸病學》。
據(jù)介紹,目前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化療,仍是治療胰腺癌患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這種治療措施的反應率極低,大多數(shù)患者會迅速對化療方案產(chǎn)生耐藥性。
目前,隨著癌癥整體診治水平的進步和藥物的不斷研發(fā),PD-1/PD-L1等免疫治療藥物提高了多種癌癥患者的生存率。但可惜的是,由于免疫微環(huán)境(IME)的抑制,胰腺癌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仍舊不理想。由于胰腺癌對化療和免疫療法的反應較差,探尋新的靶點和化合物以克服治療耐藥問題非常必要。
體細胞TP53是所有癌癥中常發(fā)生突變的抑癌基因,其缺失或突變會影響髓系細胞和T細胞的募集和活性,從而導致免疫微環(huán)境重塑和耐藥。郝繼輝介紹,據(jù)估計,60%—70%的胰腺癌病例中存在TP53突變。因此,識別TP53突變和免疫環(huán)境相關基因的特征有助于克服胰腺癌患者的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性,為胰腺癌患者探尋并制定更好的治療策略。
科研團隊分析了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測序、單細胞RNA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學,進行了多重免疫組織化學和流式細胞術,開展臨床隊列和臨床前基因小鼠模型分析,調查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此外,團隊還使用多重細胞因子分析和染色質免疫沉淀實驗來研究機制。
結果顯示,胰腺癌中TP53突變介導的腫瘤抑癌基因EHF缺失,增加了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招募,并調節(jié)了它們的空間分布,進一步促進了化療和免疫治療抵抗。
“從機制上看,EHF缺失會誘導CXCL1轉錄,以增強體內(nèi)和體外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遷移。”郝繼輝表示,CXCL1或CXCR2阻斷完全消除了中性粒細胞遷移的效應,表明EHF以CXCL1-CXCR2依賴的方式調節(jié)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遷移。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減少,能夠阻止EHF缺失導致的化療和免疫治療耐藥。
此外,臨床前的轉化研究表明硝呋莫司可顯著促進EHF的表達并降低微環(huán)境中CXCL1-CXCR2信號軸。更重要的是,硝呋莫司還可同時抑制JAK1/STAT1途徑,進一步抑制CXCR2陽性中性粒細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從而克服胰腺癌化療和免疫治療抵抗作用。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或侵犯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及時修改或刪除內(nèi)容,聯(lián)系郵箱:marketing@360worldcare.com